崇宁元年(1102年)蔡京以崇奉熙宁新法为名,列文彦博、司马光、苏轼等120人,称为“奸党”。三年又列309人名单,刻在文德殿门东壁上,是为元祐党人碑。后又刻石于天下。南宋,奸相秦桧不仅利用巨大的朋党势力,残酷地迫害主战派,而且也用来控制宋高宗。宁宗时期,赵汝愚、朱熹以理学为宗,结为一党,后来招致韩侂胄、京镗的激烈反对,称其学为伪学,并于1198年,在宋宁宗的支持下,订立伪学逆党籍,共列赵、朱等59人。是为“庆元党禁”。嘉泰二年(1202年)弛禁。韩、京与赵、朱之党争,兼有政治与学术文化等内容。朋党之争可谓彼伏此起,错综交织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朋党观。
统治阶级内部“君子”、“小人”并存,各自有党,互不相容,“君子有党论”是引人注意的一个论点。孔子曾说:“君子群而不党。”[52]先秦乃至汉唐,其间尽管存在党争,但一般不承认“君子”有党。宋则一反旧论,提出了不仅“小人”有党,“君子”亦有党。最早撰文阐明这个观点的是宋初的王禹偁。他在直史馆时所作的《朋党论》中说:“夫朋党之来远矣,自尧舜时有之,八元八凯,君子之党也,四凶族,小人之党也,唯尧以德充化臻,使不害政,故两存之。唯舜以彰善昭恶,虑其乱教,故两辨之。由之而下,君子常不胜于小人,是以理少而乱多也。夫君子直,小人谀,谀则顺旨,直则逆耳;人君恶逆而好顺,故小人道长,君子道消也。”[53]王禹偁初步提出了“君子”有党论,但在理论上没有展开。庆历年间,欧阳修亦撰《朋党论》,其论点大致有三:其一,“君子”以同道为朋,小人以同利朋,此自然之理。欧阳修说:“臣闻朋党之说,自古有之,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。大凡君子与君子,以同道为朋,小人与小人,以同利为朋,此自然之理也。”欧阳修指出了“君子”之朋与“小人”之朋的本质区别在于“同道”还是“同利”。其二,“君子”有朋而“小人”无朋,“小人”即使暂为朋者,是属伪朋。欧阳修说:“然臣谓小人无朋,惟君子则有之。其故何哉?小人所好者禄利也,所贪者财货也,当其同利之时,暂相党引以为朋者,伪也;及其见利而争先,或利尽而交疏,则反相贼害;虽其兄弟亲戚,不能相保。故臣谓小人无朋,其暂为朋者,伪也。君子则不然。所守者道义,所行者忠信,所惜者名节,以之修身,则同道而相益;以之事国,则同心而共济。终始如一,此君子之朋也。”以“道义”、“忠信”和“利禄”、“财货”为根本分界线,小人为了逐利而不可能真正为朋,一旦利尽甚至会反目为仇,互相贼害;而君子以道义忠信为纽带,则能够同道相益,同心共济,修身事国,始终如一。所以,小人无朋,而君子有朋。其三,退小人之伪朋,用君子之真朋,则天下治。不然,乱亡其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