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商时期,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氏族。氏族继续作为社会上的基本生产单位而不断壮大。甲骨卜辞里面有不少关于商代氏族的记载,可以说离开氏族就无从探讨商代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面貌。周初分封时,曾以“殷民七族”封赏鲁公[3],表明这七族都是商王朝的主要劳动力。关于夏商时代氏族的基本情况,司马迁曾经进行过综述。《史记·夏本纪》记载:“禹为属长姒姓,其后分封,用国为姓,故有夏后氏、有扈氏、斟寻氏、彤城氏、褒氏、费氏、杞氏、缯氏、辛氏、冥氏、斟戈氏。”《史记·殷本纪》记载:“契为子姓,其后分封,以国为姓,有殷氏、来氏、宋氏、空桐氏、稚氏、北殷氏、目夷氏。”值得注意的是,司马迁对于夏、商王朝情况的概述如出一辙,可见在太史公的眼里,夏商王朝的确十分类似,其最主要的类似之处在于夏、商王朝都拥有大量的氏族,还极少见到个体家庭的踪影。
夏商时期氏族组织大量存在,但凌驾于族之上的王权已然确立。夏的历史由于没有同时代的文献记载,长期以来只能停留在传说阶段。唯一探索夏文化的途径,就是考古发掘,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重点。根据“文明探源工程”的最新进展,二里头遗址应视为夏代晚期遗址。在二里头遗址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基址,其特点是:全部建筑物坐落在略呈方形的夯土台基上,以一座高台正殿为主,围绕着正殿四面,展开廊庑式建筑的布局,正殿前形成广大的庭院。考古学者据此推断,二里头遗址应是一个大都会,考古学家邹衡先生甚至认为这就是夏都。若其果为都市,则可见王权已经十分强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