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说这个官是‘捡’来的,是说仅仅是客观上一个偶然的机会,而自己主观上没指望当这个官吗?”我笑道,“其实不然,如果直视自己的心,自己还是有这种需要的,否则是不会坐上局长的座位的。这一点,不能回避。因为任何机会的到来,都只是一声很轻很轻的敲门声,常常是留意的人才能听见,一点不留意的人是听不见这轻轻地一声敲门的。你看是这样吗?”我表示了对他的理解,并且坦率地说出了我的看法。
“有道理。”刘先生表示同意这一点。
“那么,为什么自己却说成是捡来的呢?”我分析说,“很可能是当官的需要不很强烈,或者叫做‘官’念不强。这又是为什么?昀好的解释只能是:自己认为未必昀适合当官,或者说自己的人生追求未必在此。心理学告诉我们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倾向性,它是一个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,制约着人的活动积极性,决定着人对现实的弁度,决定着人的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。比如,人的需要、动机、兴趣、理想等都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,正所谓‘人各有志’。再有,人的能力也存在类型的差异,比如有人的人际能力较好,善于从事社会工作,有人研究能力较强,善于研究工作。所谓‘各有专长’。我们且不论该怎样当一个好官,有一点是肯定的,当官和做学问是两套功夫。做得好学问的人,未必就当得好官。打个比方说,有人种瓜是能手,种豆未必就是行家。一个不适合种豆也不屑为种豆花足够功夫的人,让他在豆田里勉为其难怎么能有好收成?回到你的问题上来,给你带来困惑的就是以‘种瓜’的功夫来‘种豆’。以舞文弄墨做学问的功夫来做官,能做到这份上应该说是很值得庆幸的了,何况你还另外在瓜田里有所收获?这样看来,你的所谓不平衡,只是人家适合种豆并且花了种豆的功夫,自己不适合种豆也没有花足够的功夫。既然如此,人家在豆田里比自己多一份收获,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吗?”